|
新聞招待會現場(中評社 陸文煜攝) |
中評社香港10月4日電(記者 陸文煜)受超強颱風“蘇拉”及“世紀暴雨”影響,近期香港不少地區出現嚴重水浸,影響市民生活,市民紛紛對香港排水系統的效能提出疑問和關注。3日下午,香港管線專業學會、香港社建協會、立法會“A4聯盟”林素蔚、楊永傑、梁文廣、張欣宇聯合國際管線專業學會在立法會召開新聞招待會,針對“建設海綿城市 提升防洪應變能力”發出政策倡議,提出六大建議,要求政府盡早提升本港的防洪與排洪能力,同時透過科技與大數據結合天氣預報,盡早預測各區水浸情況並提早作出資源調配,加強對違規僭建物的執法工作等。
林素蔚介紹,隨著城市化發展、地面徑流增加以及洪泛平原減少,加之極端天氣出現機會增加,低窪或沿海地區發水浸的風險上升。目前香港利用“防洪三招”,即截流、蓄洪、疏浚,以減低暴雨導致的水浸風險。
會上介紹,以黃大仙水患為例,建議從三方面完善:一是截流,在獅子山南面由東至西建造截流工程,引流到西面連接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,經昂船洲附近海岸排除;二是蓄洪,在黃大仙祠以東,即停車場舊址,建造蓄水池,管理雨水溢流流量,儲存雨水用以洗街等多元化用途;三是疏浚,在水浸黑點及相對低窪地段,增加集水溝(咖喱缸)的數量,減少暴雨期間去水位唄垃圾堵塞造成的影響,確保渠務工程的排洪功能得以善用。
立法會“A4聯盟”倡議,為進一步增強香港防洪能力,推進香港建設“海綿城市”,提出以下具體六大建議。
一是加強高地截流工作。高地截流是市區防範水浸的新策略,適合香港山多平地少的地形。雨水被從半山截流,經管道直排大海,減少下流,避免囤積。此工作已於十年前開展,在荔枝角等地效果顯著。建議在更多地方研究高地截流的可行性並推廣。
二是遷移斜坡上寮屋。據數據顯示,目前仍有1.2萬名居民留在寮屋,在暴雨中受到不同嚴重的影響。建議政府對寮屋居民加強極端天氣負面影響的宣傳,積極幫助寮屋居民遷入過渡性房屋,可考慮提供租金優惠、特別家庭津貼等加強搬遷意願。
三是增建市區蓄水池與排洪渠。鑒於香港都市化成熟,在人煙稠密或下流地區改善排水系統難度較高,建議增加地底蓄水池,儲存上流雨水溢流,實現一地多用。目前大坑東、上環以及跑馬地都有蓄水池,大坑東蓄水池總容量10萬立方米。建議在香港各區水浸黑點附近建設地下蓄水池,擴大容量設計,並提升排水幹渠系統。
四是加強公眾教育。沙田市中心分區委員會副主席鄧𦘦峰指出,政府和社會各界需提高對維護斜坡安全和防範山泥洩洪的意識,警醒相關方面保持室內室外排水系統暢通,減少積水和水浸風險,定期檢查和維修私人斜坡。
五是加強巡查打擊僭建。政府需加強宣傳,對違章僭建的高風險樓房、斜坡進行定期、突擊檢查,加強檢控,加重刑罰,主動介入,及時鞏固維修,清拆僭建物。
六是成立專家小組建議制定更佳防洪措施。建議在環境及生態局轄下常設專家小組,與渠務署合作檢視目前香港的防洪措施成效並提出改善建議,加強針對極端天氣的危機管理,並以打造香港成為“海綿城市”為目標,共建更具前瞻性的防洪措施,強化城市的氣候韌性。
|